第290章 故将直笔作春秋(下)(2 / 2)

覆汉 榴弹怕水 3479 字 17天前

当然了,公孙珣也没有在想这些多余的事情,他一路上一边安抚流民,一边思绪万千,如何有心思去想这个性格如此恶劣的陶谦呢?而且,公孙珣越往北走,越是心思沉重难耐。等到他走引众缓缓经良乡入广阳郡,来到蓟县(后世京都)之前,将要渡过㶟水(后世桑干河、永定河)继续往西行时,这位卫将军却是彻底忍耐不住,便将流民队伍中那些有威望的老者、壮年良家子,以及本地吏员,还有安利号在此处的管事,全都喊到了自己的身前。

“我且问你们一件事情。”公孙珣在河滩前认真向这些流民中首领询问道。“若此番没有遇到我,你们将要如何自处?”

一众流民首领面面想觑,纷纷摇头……很显然,他们只是按照冀州中部地区的逃荒传统往幽州来,正如冀州西部会往太行山逃,而青州与渤海郡人会往渡海往辽东去一般,都只是口口相传,北面涿郡、广阳或能有活路而已。

“那之前的人呢?”公孙珣愈发蹙眉不止,又返身朝着蓟县本地乡亭吏员还有安利号的管事们发问。“你们就在此处,可曾有所参与安置,又可知道他们最终的去处?”

这些人也是相顾不止,但却不敢不答。

“回禀少主人。”一名年轻些的安利号本地管事立即拱手作答。“咱们安利号虽然有老主母吩咐下来的现成制度,专要引彼辈往辽西,然后做渡船去辽东……但我们终究只是一介商贾身份,而且辽东太远,莫说本就能力不足,便是这些流民也未必全然相信我们,哪里会我们一说话便随我们去种他们根本不知道在何处的地方去。所以我们救的人其实不多,根本不能与少主人这般动作相提并论。”

“至于他们最终的下场,据我所知多不是很好。”又一名年长管事无奈言道。“这次的流民少主人也见到了,若不是你到了涿郡,大户不敢不卖粮食,官府不敢不出面协助,那这些人,在涿郡便没了衣食!然后,他们如盲人夜半临深池一般,惶惶然往北走,沿途妇孺倒毙无数,却最终只剩下些许青年丁口勉强活下来,然后或是为本地豪族收留,或是逃入北面山中,以至于流落塞外……”

“塞外?”公孙珣当即一怔,忍不住打断了对方。

“确实是塞外!”一名本地亭长赶紧解释。“君侯不知道,小吏在此处为任,经常见到流民到此处渡河后不知所措,有人茫茫然继续往东走,算是走对了地方,还能被各地大户收留。但也有近半的人,却是转向往北,经大沽水过渔阳出塞,去投奔鲜卑、乌桓,或者干脆在山中寻得一处山谷,半耕半猎,聚众而居。”

“去投奔鲜卑、乌桓?”公孙珣气极反笑。“鲜卑自檀石槐死后,分裂混战至今……一群汉人,家中活不下去,逃到汉人治下土地,没人收留,反要去山中当野人,甚至投奔左衽的鲜卑人?还有乌桓人?北面的乌桓人,那是什么东西?”

“少东家。”一名年长商栈管事小心提醒道。“这也是无奈之事。我们说的,都还是大疫后的事情,大疫平息前的那阵子流民,便是我们安利号也不敢轻易接纳,只能任由他们流窜……”

公孙珣愈发笑意不减。

“少主人,我有一言。”之前开口的管事眼见着不好,也只能勉力劝说道。“老主母人在辽东,咱们公孙氏的势力也分出了一大半往辽东去,剩下些许,只能在辽西维持个局面。而我们一介商贾,虽然因为公孙氏的名声与少东的威德得以在幽州畅通无阻,但两位之前都不在卢龙塞内,又如何能放开手脚行事呢?”

公孙珣笑意不止,只是挥手言道:“我并没有怪罪你们的意思……只是再问你们一件事情,河对岸蓟县往北,那是什么地方?”

“此乃昌平县!”这件事情倒是人尽皆知。

“我也记得是昌平。”公孙珣依旧面带笑意。“而且如我未记错的话,那些去山中、去塞外,去寻鲜卑、乌桓的人,便是从昌平转入东面渔阳郡安乐县,然后在彼处顺着大沽水逆流而上,才能从容出塞的吧?”

“是!”

“没错。”

“出塞路两条,一条在此,一条在代郡,以此为主。”

“昌平与安乐两县占地极广,我记得应该多有荒地才对,可能安置百姓?”公孙珣继续追问。

“不能!”本地一名乡有秩当即摇头。“君侯不知,蓟县往北,昌平也好、安乐也罢,多山而少平原,而且土地微酸,乃是著名的恶地,难以从事稼樯。”

“不错。”旁边的安利号老管事也忍不住插嘴言道。“便是咱们安利号,也多是在彼处收些板栗、枣子……燕山板栗乃是我们安利号的特产,却不曾在彼处收过粮食。”

“能种板栗?”公孙珣再度失笑。“我倒是记得小时候吃的那些板栗,竟然多是昌平、安乐来的?”

“不错。”

“我知道了。”公孙珣忽然肃容。“你们自去忙吧,渡河后往昌平走,在彼处驻扎便是!”

众人不明所以,却又只能拱手称是,然后各自散开。

须臾后,便只剩公孙珣带着沉默着的韩当还有欲言又止的娄圭立在河滩上,望着身前的㶟水若有所思。

“文琪。”等着那些人回到队伍中,下达了新的命令后,片刻之后,吕范、戏忠果然前来询问。“何故要转向昌平啊?不是说过蓟县而不入,直接一路向东去辽西吗?”

“不去了!”公孙珣头也不回,直接望河负手大声回应。

旁边的娄圭一声长叹,却终究无言。

“不去了是何意?”吕范与戏忠却依旧是茫然。

须知道,按照他们之前的想法,也是公孙珣写信与自己母亲告知的方案而言,他们此行是要去辽西的——原因很简单,卢龙塞在彼处!勾连辽东平原与河北平原的唯一通道也在彼处!

毕竟嘛,这年头海运有限,最起码到现在为止,公孙珣是很难想象用海运输送大军的;而此时的秦皇岛,也就是后世的山海关通道,还有一多半在水下,剩下一半也时常会被海水淹没,根本不通;与此同时,在辽东辽西交界处,辽河下游,还有一处后世消失不见此时却难以通行的沼泽,也就是辽泽……

换言之,正如多年前公孙珣与娄圭议论的那般,辽东与河北之间,真正能通大军的,只有走阳乐-柳城-管子城-卢龙塞一条通道,这条路漫漫五百里!若只占有一头,便意味着辽东注定被隔绝在大局之外。

公孙珣此番北归,虽然有刘宽突然身死并遗书的缘故,但终究是为了个人野心而有所谋划的。而他和心腹们计划的也很清楚,这几年就是要和自家母亲一起,从两头一起发力,以这五百里卢龙道为经营根本,连通辽东,然后再往河北平原上延伸势力。这样一旦乱起,五百里卢龙道在握,他便可以从容举辽东之众,并汇合辽西、右北平之势力,大举南下!

然而,公孙珣此时走到这里,却忽然说不去了……这算什么?

“君侯?”戏忠也莫名其妙。“不去了是何意?”

“不去了便是不去了的意思。”公孙珣凛然相对。“我要留在昌平隐居。”

“为何啊?”吕范急的满头大汗,戏忠也忍不住朝娄圭递眼色询问,但后者却默然不应。

“这是老师遗愿。”公孙珣正色相对。“刘师遗书让我留在此处的……”

“刘公如何会作出这种安排?”吕范愈发无语。“到底出了何事?”

“刘师遗书中对我说,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……非此兼得,不能安定海内。”公孙珣幽幽叹道。“子衡啊,我若是往归辽西,地方偏远,岂不是坐视流民在昌平纷纷失路,以至于沦落到给胡人为牛马的地步?那怎么还有脸称什么厚德载物呢?你说,留在昌平,以此身当冀州流民事,难道不正合刘师遗愿中对我的期许吗?”

“昌平地方不够好吧?”虽然还是有些糊涂,但吕范大概已经明白了公孙珣决心,却只能如此硬着头皮劝说了。“若要安民,何妨换个好地方?”

“天下虽大,须臾间又哪里有好地方空着给我养民呢?”公孙珣忽然甩手,渡河而去了。“昌平再差,也是可以种板栗的嘛……咱们就在昌平了!”

————我是可以吃板栗的分割线————

“太祖携流民至广阳昌平,将归辽西。左右乡老言,往日流民无所凭,辄于此处分落,或匿于燕山中,或归于塞外胡种,少能安居燕地。太祖闻之,大叹,遂止行,引众安于昌平道口,亲耕枣栗于燕山以哺民,兼阻绝胡路。凡数年,往来投者百万计。或曰:‘燕武之德,自此始也。’”——《新燕书》.卷一.太祖武皇帝本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