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39、高俅受牵连(2 / 2)

重建北宋 苕面窝 1954 字 17天前

大宋君臣此前一致认为女真铁骑不可战胜,所以主战派一直是少数,而且说话毫无底气。

东明城、通津关、封丘、胙城发生的战事,终于给主战派打了一剂强心针,说话的嗓门都提高不少。

率先站出来的,就是中书侍郎徐处仁:“陛下,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派人传话,已经把肃王赵枢降为战俘,而且至今没有放回来,这就已经违背盟约。既然大金国违约在先,我们为何要割让三镇?”

“此前京城防御战,因为我们应对不当,金兵占了大便宜,朝廷被迫献出数百万两金银。北地天灾连连,金兵肯定还会再来。依微臣愚见,现在不仅不能割让三镇,而且应该倾尽全力扩军备战。”

新提拔的少宰吴敏也站出来说道:“微臣赞同此议。三镇之地扼南北要冲,万万不能割让给金国。”

刚刚被提拔起来的张邦昌、李梲,都是彻头彻尾的投降派。他们觉得自己被破格提拔起来,肯定是小皇帝赵桓下定决心投降,所以要打压主战派。

居于这种认识,张邦昌、李梲唾沫四溅,大肆宣扬投降求和的各种好处,极力主张尽快割让太原府、中山府、河间府。

金兵已经退了,自己才过来“勤王”,实在有些说不过去。姚古、种师中、折彦质至今寸功未立,当然极力附和徐处仁、吴敏的提议。

小皇帝赵桓又开始蠢蠢欲动,可笑的一幕又出现了!

因为所有将领都极力主战,小皇帝赵桓嘴巴一张,刚刚被提拔起来的张邦昌、李梲又被免职!

风云突变之下,刚刚逃回京城的小太监梁方平,因为丧师失地之罪被斩首。

老将军何灌也有丧师失地之罪,但他在城西战死,不予追究。

赵良嗣极力怂恿朝廷和金国结盟,有通敌嫌疑,同样被斩首。

擢升主战派的徐处仁为太宰,何栗为尚书右丞,许翰同知枢密院事。紧接着,又提拔一个主和派唐恪为中书侍郎,小皇帝赵桓这一招很明显,是想玩一手互相制衡的游戏。

堂堂一个朝廷的宰相,刚刚宣布提拔,圣旨还在手中没有捂热,仅仅过了一天时间,免职的圣旨就下来了!

其国将灭,必出妖孽。

什么叫翻手为云,覆手为雨?看看无耻的大宋君臣,你就啥都明白了。

既然要把主和派赶出朝堂,小皇帝赵桓就必须自圆其说,于是颁布一份明诏,肯定要说的冠冕堂皇,理直气壮:

“金人要盟,终不可保。今完颜宗翰深入,南陷隆德,先败盟约,朕夙夜追咎,已黜罢原主议和之臣,其太原、中山、河间三镇,保塞陵寝所在,誓当固守。”

这份诏书,相当于朝廷的宣战书,自然需要相应的措施作为保证。果然,当天下午就出现了第二份诏书:

起复种师道为河东、河北宣抚使,出屯渭州。姚古为河北制置使,率兵增援太原府。种师中为河北制置副使,率兵援中山府、河间府。

一切似乎都很好,老妖孽杨时再次抓住机会上了本,请求小皇帝赵桓下旨,解除针对元祐党籍学术的禁令,并且下旨追封范仲淹、司马光、张商英等人。

明眼人一看,就知道杨时老贼醉翁之意不在酒。

给范仲淹、司马光、张商英等人平反追封,不过是一个障眼法,根本目的是想让小皇帝赵桓下旨,给崇拜理学的程颢、程颐这两个死鬼平反。

可是群臣也明白,杨时这份奏折把握的时机非常之好,正对了小皇帝赵桓的心思。

小皇帝赵桓对大的心病,就是太上皇赵佶复辟。

对于小皇帝赵桓而言,自己担惊受怕这么长时间,好不容易把金兵打发走了,可算是立下了滔天之功。结果啥都还没享受就要下台,甚至连脑袋都保不住,实在是不甘心啊。

杨时在这个节骨眼上跳出来,而且直言不讳要皇帝给“元祐党”解禁。真他娘的太好了,就没有比这个机会更好的。

毫无疑问,要想给“元祐党”三百多人平反昭雪,肯定要给天下百姓一个说法。毕竟“元祐党”是刻在石碑上的名字,已经臭名远扬了。

归根结底一句话:要想给“元祐党”三百多人平反昭雪,就要追究太上皇赵佶的责任。

如此一来,虽然没有人敢把太上皇赵佶怎么样,但是复辟党必然被连根拔起,起码有数十人身败名裂,人头落地。

没有了得力干将当爪牙,太上皇赵佶就算想复辟,也是有心无力干哈气了。

复辟党树大根深,就算是垂死挣扎,也要伸两下手脚。

如何才能破解眼前的必杀之局?

复辟党经过紧张谋算,终于想到一个借力打力的绝妙主意,高俅终于被牵连进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