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节(2 / 2)

庶长子 邈邈一黍 2384 字 13天前

而且就像今日一样,姨娘做事情都是尽可能的做到最好,这种追求尽善尽美的性格,固然显得有些执拗,但是从另一方面看,也是负责任的体现。

总要好过父亲,不管是为人子、为人夫、为人父,都负不起责任来要强。

大概是因为有上辈子的记忆,所以魏时才能这么冷静克制的去评价自己的父亲,有对比,才有伤害嘛。

魏时在到京城的第二日,来不及休整,便直接带着大伯的书信去了沈府。

沈舟沈大人,是跟大伯同年的榜眼,如今已经是工部正三品的右侍郎了。

升官能升得这么快,固然有一部分家世的原因,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功绩。

这位沈大人,据说是在考中进士后的第四年,便进了工部,多次参与治水建堤,功绩是实打实的,所以才能做到如今的位置。

有真本事的人,总是让人敬重的。

魏时虽然未曾见过大伯这位旧时的好友,不过已经仰慕许久。

沈宅跟魏时昨天去过的李宅比起来,可以说是相当简朴,面积也就是李宅的三分之一,里面的装饰就更不用说了,李宅瞧着便让人觉得富贵,沈宅则是让人觉得雅致。

要知道沈家的底蕴可一点儿都不比李家差。

而如今,沈家仍旧是蒸蒸日上,除了有沈舟这个正三品的工部右侍郎之外,还有个正二品的户部尚书。

虽然依着年龄快要致仕了,可后边沈舟能顶的上来,沈家子弟据说也都是好学上进之人。

把金玉挂在衣服上,并非显贵,真正的显贵应该是能够立得起来。

魏时不是个喜欢闷声发大财的人,不过把库房里头的好东西尽可能的摆放出来,这跟大金链子挂满身有什么区别,既不好看,也拉低了自身的气质。

沈家的规矩是极好的,不光是比李家好出来,跟魏家比,那也有着明显的区别。

这才是能够体现底蕴的地方。

世家大族,连下人都是从小培养的,不是从外面买来的,也就是所谓的家生子。

而家中的规矩,那也是经过一代一代人不断完善定下来的,这些东西不可能外传,顶多也就是由出嫁女带到夫家去。

不过很可惜,哪怕是休沐日,沈大人也没有在家。

“我家老爷出京去了,今儿是回不来了,他嘱咐过小的,您要是来见他的话,就明天中午过来,他明天中午一定从衙门里赶回来。”

似乎是怕魏时误会,这人又赶着多解释了几句,“您也知道,我家老爷在工部做事,他向来是喜欢亲力亲为,经常出去勘查工事,休沐日一般都不在家呆着。”

得,还是个喜欢下基1层的,魏时很是敬佩这样的官员,不过,原本他是打算明天就去国子监报道的,这样看来只能是再多等一天了。

虽然没见到想见的人,不过魏时是也不是空着手走的,是带了功课走的。

这面还没见着呢,任务就已经先布置下了,魏时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
大概沈大人是受了大伯所托吧,要在京城看顾他的功课,免得他没人管了,会有所懈怠。

沈大人布置的功课是一篇策问,而且是治水方面的策问,关于黄河的治理。

果然,不管朝代如何更迭,困扰大家的自然灾害却是没有改变的。

黄河最大的问题就是连年溃决,导致海口淤塞,漕运方面也受到了影响,一部分良田也被河流掩埋。

如今大靖朝国泰民安,黄河溃决影响不到整个国家,但是对两岸的百姓来说,这影响可不是一星半点儿的了。

本朝采用的一直都是筑堤束水、以水攻沙的方式来治理河道,而且已经初见成效,淮河、运河这两条河道就已经得到了治理。

不过黄河的治理要更困难,工程也更为浩大。

魏时还真没研究过治水的问题,一来是他没有时间,二来这也并非是他亟待要解决的问题,不管是柳州城,还是燕县,都没有水患。

至于上辈子,他就没接触过这些,家乡没患过水灾,他所学的专业也跟治水八竿子都打不着。

是以,他对治水的了解并不多,只是在邸报上看到过一些而已。

要在明天中午之前写出一份相关的策问来,最重要的也是最花费时间的,就是查阅资料了。

可是他刚刚到京城,从柳州城带过来的书籍里头也并没有跟治水相关的。

原本考察他的就是治水方面的专家,他要是腹内空空一点儿东西都没有,那不叫人贻笑大方了。

大伯托好友看顾他,他可不能给大伯丢这个脸。

魏时连家都没回,直接吩咐元宝回去多找几个人,去全城的各个书肆问一问,看看有没有治水方面的书籍,统计一份名单出来,照着名单买。

他自个儿现在就去临近的书肆瞧瞧,总得心里有个数才成。

现在书肆里头畅销的是什么,四书五经、史书、诗集、游记、话本子,治水方面的书籍除了专业人员,谁会去看这个。

反正魏时连跑了好几家书肆,都没买到想要的书。

元宝他们那边儿倒是还有些收获,总共就只买了三本相关的书籍。

魏时拿到书的时候,都已经是中午了,他也分不清楚哪个更重要、哪个基础性更强一点儿,只能随意从中间挑了一本。

压根就没有精读,只是把每句话理顺而已,就这样,午膳、晚膳都没吃,到了半夜子时,也方才读完了这一本书而已,还有两本连页都没翻呢。

不过这一本书读是读完了,只是囫囵吞枣,什么味儿都没咂摸出来呢。

</div>

</div>